太仓股票配资 抗日名将成功德林战犯,解放后给“李云龙”上课,最终结局如何?_廖耀湘_中国军队_日军

发布日期:2025-04-27 22:19    点击次数:78

太仓股票配资 抗日名将成功德林战犯,解放后给“李云龙”上课,最终结局如何?_廖耀湘_中国军队_日军

电视剧《亮剑》里有这样一个情节:为了让一些像李云龙一样出身农家的“大老粗”干部提高军事素养,推动新中国军队的正规化、现代化发展,中央领导让李云龙和许多部队干部前往陆军学院集中学习。谁知上课的老师竟然是昔日的对手太仓股票配资,曾经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,李云龙和另外几个干部心中不满,大闹课堂,结果被院长叫过去好一顿骂。其实这个情节是有事实依据的,并非剧组胡编乱造。

1951年1月15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挂牌成立,学校的院长是二野的最高负责人刘老总。刘老总接下重任,立志要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军事人才,但开班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好老师,所以刘老总开始广罗人才,任命教员。令人费解的是,老总曾经亲自向功德林监狱的一位战犯发出聘书,诚恳地邀请对方来解放军军校当老师。刘老总的决定让所有人惊讶不已,大家纷纷提出疑问:为什么要到监狱里找教员?这个战犯是谁?他凭什么能获此殊荣?

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,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视频,也不会错过以后的精彩内容,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,谢谢大家。

展开剩余92%

视频链接:

抗日名将成功德林战犯,解放后给“李云龙”上课,最终结局如何?

抗日名将

其实刘老总看中的这名国民党战犯来头不小,他名叫廖耀湘,曾被誉为国民党军队的“五大王牌军长之一”,是老蒋的得力干将。

纵观廖耀湘这一生,仅凭他在抗日战争的个人功绩,就称得上是个“不朽名将”。当年日本侵略者进犯我中华大地,廖耀湘将军跨马立刀,为国效命,不仅让日军闻风丧胆,更是以强大的个人魅力征服麾下将士,在军事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。

廖耀湘出生于1906年5月16日,老家在湖南新邵,家里属于书香门第,长辈们都是满腹经纶之人。廖耀湘六岁时就进入私塾读书,启蒙先生是自己的爷爷,因为功底深厚学识丰富,小小年纪就顺利升学,很快读完初中高中。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成年之后的廖耀湘并没有继续从文,反而是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从军之路。在廖耀湘看来,做文人学者固然受人景仰,但在那个军阀割据混战、百姓民不聊生的乱世,从文之路走不了多远,

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力,才能让国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。

廖耀湘打算从军,踏上前线战场保家卫国,他的第一志愿就是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,毕竟这所学校背靠官方,教学资源充足,毕业还包分配。但廖耀湘家里只能算小康,称不上富贵,这些年来为了供他读书,家里积攒下来的家底已经耗空,负担不起他从长沙到广州的昂贵路费。廖耀湘只能选择带上干粮和资料长途跋涉,但最终还是没有赶上。错过学校招生考试的廖耀湘决定先入伍,一边提高军事素养,一边准备第二年的考试。就这样,

廖耀湘进入湖南陆军第三师叶开鑫部队,并在1926年成功考入自己梦寐以求的黄埔军校。

进入黄埔的廖耀湘展现出了自己绝佳的军事天赋,在学校的第五年,他就

用前三甲的成绩换到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。

但让廖耀湘感到十分愤怒的是,明明自己成绩达标,学校却以他外貌身高不符合标准为理由,将他踢出留学名单。廖耀湘也不是吃亏的人,他直接找到老蒋表示抗议,一番据理力争之后,廖耀湘被送到法国圣西尔军校研读机械化骑兵专业,学费由学校来出。学成归来的廖耀湘很快就投身到抗日队伍中,参加过大大小小不下数十次战役,少有败绩。
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中华儿女的全面抗战也随之打响,时任部队营长的廖耀湘得到上级领导提拔,被调到南京。11月,日本侵略者顺着铁路线南下,一步步逼近南京,南京保卫战揭开帷幕。虽然南京最终还是没有守住,但廖耀湘却凭借着在战役过程中的英勇表现被其他中国军人熟知,开始在部队中崭露头角。

1939年11月,廖耀湘参与中日昆仑关决战,这一战也被称为昆仑关血战,战斗过程惨烈异常,廖耀湘率领麾下的64团,和对面的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,在抗战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因为中日双方的军队在部队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,所以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几年,中国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占优势的,1939年,日军一路势如破竹,接连攻克钦州、防城、南宁等城市,将目标转向位于我国广西地区的战略要地昆仑关,大战一触即发。当时中国军队连番惨败,士气低迷,日军连下数城,气焰嚣张,但廖耀湘并没有被来势汹汹的敌军影响到,他指挥手下士兵发起突袭,打退日本侵略者,夺回位于昆仑关南部的马鞍山阵地,给予日军当头棒喝。

因为廖耀湘部队的军事行动,整个桂南战役的胜利进程被加快,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也得到保障。之后廖耀湘又发起数次冲锋,不仅重创日本侵略者,还成功击毙日军高级将领中村正雄,让一直以来都耀武扬威的日寇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。

桂南战役结束后,廖耀湘升任新22师师长,继续活跃在战场一线打击日本侵略者。

1940年,廖耀湘率领新22师奔赴缅甸,和英印军队一起共抗日军。

日军野心勃勃,不仅在神州大地上燃起战火,还想将东南亚地区也收入囊中,甚至还胆大包天地派出海军和空军偷袭美国,引发珍珠港事件,致使美方加入战局,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。有了美国和英国等同盟国国家的支持和援助,抗日战争推进顺利,廖耀湘等人在缅甸那边也打了好几场胜仗,但作战计划实施到一半,英方却突然变卦,不打一声招呼就撤离缅甸。没有英国军队在一旁打配合,人生地不熟的新22师处处碰壁,无可奈何的廖耀湘只能向上级领导发去电报,请求撤退。国民党领导斟酌一番之后同意了,派出新5军西渡怒江,接应廖耀湘的部队。就这样,廖耀湘带着3000多人从缅甸撤退,先是在印度境内休整,后续参与二次缅甸战役和雪峰山会战,均拿到胜利果实,战功赫赫。

战败被俘

廖耀湘抗击日寇功绩非凡,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军校生成为部队军长,这证明他不仅文学素养高,领兵打仗也很在行,堪称能文能武,这也是后来刘老总对他青眼有加,专门邀请他担任解放军军校任课老师的原因。至于为什么廖耀湘会成为功德林战犯,其实也很好理解,毕竟那时候的他还是我军的敌人,听从国民党领导的指挥。

1945年8月15日,日本投降,抗日战争落下帷幕,但安定和平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,因为身为国民党领导的老蒋开始忙活了,他不顾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反对,悍然发动内战。国民党领导的心思早就昭然若揭,毕竟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还坚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抗战过程中也频频对我军下黑手。中央领导早有防范,解放军迅速出击,守护根据地民众的安全,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反抗。

都是中国人,廖耀湘并不想参与内战,但身为国民党领导的左膀右臂,手下精兵良将众多,他责无旁贷。

在国民党领导的预想中,解放军武器装备落后,士兵都是泥腿子出身,不足为惧,自己想要独占抗战胜利果实是轻而易举。但战事的发展着实是出乎他的意料,拥有全套德系装备或者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队伍被打败,只有步枪手榴弹的解放军接连获胜,国共两党在东北打擂台,号称精锐之师的国民党东北军三个月就落败,锦州被解放军攻克。见势不妙,国民党领导将廖耀湘派上战场,不过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非常有意思,打确实是打了,最后还逃了。

事实上,

辽沈战役刚开始的时候,廖耀湘就曾经向国民党领导提出申请,希望对方可以增派人手进行支援,因为他感觉到解放军那边战斗力很强悍,东北野战军实力不容小觑。

但国民党领导拒绝了他的请求,理由是还没到那一步,战事还未见分晓。辽沈战役进行到一半,国民党领导着急了,急忙调兵遣将,让廖耀湘率领辽西军队赶赴锦州和葫芦岛,和残留在那里的杜聿明部队汇合,从东西两面包围锦州,解放军刚刚收复这里,根基不稳,还有可突破的空间。

不过这次轮到廖耀湘拒绝国民党领导了,廖耀湘心里清楚,虽然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刚刚开了个头,但国民党军队的败落已经是板上钉钉,不说远的,就谈眼下,这锦州肯定是收不回来,自己手下这点兵根本打不过雄赳赳气昂昂的东北野战军。廖耀湘不肯领命,国民党领导只好调整作战计划,重新给他分配任务。廖耀湘也知道不能什么都不做,就主动请缨要去攻占黑山,准备拿下这里后带着部队撤退到营口。不过廖耀湘还是小看了解放军的战斗力,国民党领导倒是通过了他的申请,但仅仅七天,廖耀湘麾下的第九兵团就全军覆没,除了他自己,其他的士兵不是战死就是被俘。

廖耀湘去哪里了?他躲了起来。

敌军主帅怎么能放跑,解放军迅速展开行动,发布关于廖耀湘的通缉令。通缉令张贴的范围很广,不仅面向东北,也面向全国,不过搜查的重点还是在辽西地区的北镇县,因为这里是廖耀湘最后出现的地方,也是解放军在黑山地区的后勤基地。解放军已经和当地群众打好关系,在接到搜寻指令的那一刻就将居住在交通干线附近的群众集中起来,告知他们一旦发现廖耀湘的踪迹就立刻上报,并且对当地的餐馆和旅店都实施密切关注。解放军布下天罗地网,廖耀湘无处藏身,部队很快就接到群众反映,说在一家小旅馆里看见很多来历不明的陌生人。

将士们马上赶来,截住这些住店的人一一盘查,廖耀湘就在其中,当场就被解放军拿下,部队领导商量之后,将他送到了功德林监狱。

功德林名字奇特,实际上是一处位于北平城的监狱,最开始时是个寺庙,后来被地方军阀接手,改建成关押犯人的地方。解放战争后期,我军抓获大量国民党俘虏,根据地的监狱不够用,就将这里收拾一番继续使用。因为功德林监狱地处首都,内部设施完善,所以关押在这里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国民党战俘,大部分都是军官,像大家熟知的黄维、杜聿明等人都在其中,这些国民党将领在这里进行思想改造,参与生产劳动,大部分人都表现良好,在建国之后获得特赦。

战犯老师

廖耀湘初入功德林监狱的时候是十分忐忑的,他想过千万种可能,知道会被关很久,也知道会参与劳动,唯一没想到的就是解放军会让他去军事学院讲课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对于专业化军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,相关的军事院校也接二连三出现,这里边有培养海军的,有培养空军的,还有专注陆军的,但不管是哪一类院校,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,就是没有合适的老师。潜心研究学术的老师都是学院派,所教授的内容大多数都是“纸上谈兵”,说从部队里调派几个名将过来吧,他们行军打仗都是靠自己的经验,没有章法,讲不出个所以然来,教的东西非得遇到实战才能发挥出效果。

为了解决教师资源严重缺失的问题,身为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刘老总煞费苦心,四处寻访名师,而任命廖耀湘为学院教员的事情,也是他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。

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时,廖耀湘是拒绝的,他觉得自己

是解放军的手下败将,没有资格去给战胜方上课,

当然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,他们并不赞同让一个国民党战俘去做军校学生的老师。但功德林监狱的负责人姚伦劝廖耀湘去试一试,跟他说就当是完成一次特殊的任务,做得好还可能立功呢。廖耀湘被他说动,打算试一试,他来到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大门口,而刘老总早就等待他多时。国共两党对峙多年,廖耀湘和刘老总虽然没有见过,但互相之间并不陌生,军人交流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的礼节,两人稍稍寒暄了一下,刘老总就将廖耀湘引进学校内部,向这个一头雾水的功德林战犯说明自己的想法。

刘老总告诉廖耀湘,军校刚刚创立没多久,教学方法没有具体规定,他想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行,但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他必须得讲到,

一是教会解放军他在远征缅甸时采用的小部队战术,二是总结辽沈战役中国共双方军队的优缺点,三是给解放军部队归纳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。

听到刘老总的要求,廖耀湘松了一口气,觉得自己还是能胜任这份工作的,不过他心中还是有疑惑,挣扎许久后也问了出来。廖耀湘的疑惑就是,为什么刘老总选择的是他,虽然他这些年来也闯出了一番名声,但国民党军队里能人志士不少,加入解放军阵营的大有人在,就连功德林监狱里也有非常多比他优秀的将领。其实刘老总之所以会选择廖耀湘,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,一个因为廖耀湘毕业于黄埔军校,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,接受过专业的现代化军事训练,对中国军队的作战战术和西方国家的军事策略都有所研究。当然,廖耀湘并不是唯一一个拥有这种经历的人,国民党领导的嫡系部队基本上都是出身于黄埔军校,在功德林监狱的一众将领中,接受过中西方联合教育的就有好几个。

刘老总看中廖耀湘,主要还是因为第二个原因,这也是廖耀湘的个人原因。

廖耀湘性格温和,对待部下友善亲近,且为人十分讲义气明事理。他不赞同国民党领导开展内战,也没有多么根深蒂固的敌对思想

,从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出,他的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之心是无可指摘的。能力只是一方面,个人品质才是最重要的,正是因为刘老总了解廖耀湘的性格,知道让他来讲课不会出什么乱子,这才对他寄予厚望。

站上讲台的那一刻,廖耀湘十分紧张,他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否愿意听他的课,刘老总一直在鼓励他,并且提前给军事学院的学生们做了功课,打好预防针。事实上,廖耀湘来军事学院教课的消息刚一传出,学校里就掀起轩然大波,跟《亮剑》里演的一样,学生们认为手下败将没有资格担任他们的老师,处处挑刺,毕竟很多军校学生都是有官职在身的,已经参加过战斗,荣获很多军功,也有一些是像“李云龙”一样的干部,来这里只是为了提高军事素养,还端着一些架子。为了安抚学生们的情绪,刘老总搬出了中央领导之前说过的话:“大家都是中国人,参军打仗不分先后,也不看官职,只要目标一致,就都是好同志。”

学生们不再持反对意见,抱着一种试试看的观望态度走进教室,当然,走进教室只是第一步,能不能让这些学生打心底里心悦臣服,就要看廖耀湘有没有真本事了。廖耀湘最开始讲的是他在缅甸战场上的故事,以一种身临其境的讲课方式,向学生们描绘了缅甸的地理环境,述说着部队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经历过哪些困难,怎样在磅礴大雨中行军,怎样就地取材补充后勤物资,怎样在野人山战役中顽强作战,利用地形优势,和数万名日军迂回游击。

野人山一战廖耀湘和麾下军队不仅重创敌军,也成功扭转缅甸北部战场的战局,助推整个抗日战争走向有利方向

,他为自己的战场表现自豪,讲起细节来言语真挚情感丰富,底下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,课堂上掌声四起。这让廖耀湘彻底放下心来,讲课的时候也更加放松自如。

教员生涯结束后,廖耀湘继续回到功德林监狱改造,因为这次的经历,他对解放军更加信任,也对新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,后续的时间内一直积极学习,努力生活。因为表现良好,廖耀湘在1961年12月25日得到中央领导特赦,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,和自己的家人好友重聚。之后廖耀湘接受部队的安排下乡劳动,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,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,反省自己过去的错误。

1963年,廖耀湘回到北京,周总理交给他一个新的任务:前往国家机关工作,从事文史资料研究,撰写回忆录,记叙真实的历史。

在之后的岁月中,廖耀湘一直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太仓股票配资,1980年5月30日,廖耀湘逝世,遗体被葬进八宝山,受后代今人瞻仰赞颂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
相关资讯